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业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业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支付宝,里面的都是比较靠谱的,我认为在贷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资金规划,要算好自己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开支是多少,还有多少资金的比例可以用了还贷款的,不能盲目的贷款,不然那天出现资金断裂,就麻烦了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有:
①捷信消费金融,捷信集团100%持股;
②马上消费金融,重庆百货31%、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29.51%、物美控股17.26%、重庆银行15.53%;
③招联消费金融,中国联通50%、永隆银行34.97%、招商银行15.03%;
④中银消费金融,中国银行40.02%、百联集团20.64%、陆家嘴金融12.56%、中银信用卡12.37%;
⑤中邮消费金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70.5%、DBS星展银行15%;
⑥兴业消费金融,兴业银行66%、泉州商业集团24%;
⑦海尔消费金融,海尔集团30%、红星美凯龙25%、海尔集团财务19%、浙江逸荣投资16%、北京天同赛伯10%;
⑧哈银消费金融,哈尔滨银行75.71%;
消费金融公司其实只要是申请牌照下来的,都还行。
首先,从概念上,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没错!消费金融公司是正儿八经的金融机构,牌照申请有一定难度,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但凡是申请牌照下来的,都还行的原因。
其次,截至目前,国内一共有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其中20家有银行背景,其中城商行背景的有15家(13家为城商行控股),国有大行控股的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背景的2家,台资银行背景的1家。
最后,如果非要看排名的话,可以参考下图。
根据盘点,截至目前,国内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一共有27家,其中有四家被批准筹建了但是还没有正式开始营业。来看看这张表。
自2010年第一批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营业至今,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已经走过了第九个年头。经过九年时间的发展,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如八仙过海,各有优势,各显神通。
捷信,招联,马上三家公司领头效应凸显,净利润占全部已发业绩消费金融公司的64%。
借贷有风险,借钱要谨慎。借钱之前,请多方思虑。如若切实需要,根据我这几年的经验来看,招联金融和马上金融在征信上出现的比较多。捷信主要是手机分期为主。
一、消费金融公司的行业背景及现状
当前在中国市场上,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消金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且必须通过中国银保监会批准。
自2010年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成立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以来,截止目前已有25家获批、22家已开业。除此,市场也存在不少强调做消费金融业务,实际并未取得消金牌照的企业,其中包括互联网金融头部企业: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 随着人们对消费升级意识的不断提升及政策的扶持,近几年消金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成长之快,算是金融领域异军突起的新动力,部分成立不到三年的消金公司甚至已实现扭亏为盈、提前进入了业务稳步增长期,消金行业的势头可见一斑。
二、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行业发展局限性分
从金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个金融细分行业在爆发式增长后往往都会迎来格局调整和市场洗牌,消金行业更是如此。就目前局势来看,该行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三大困局:
1) 监管政策收紧,资金成本成隐忧
按监管要求,消金公司的资金来源仅限于注册资本、股东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以及同业拆借资金,其中同业拆借资金额度不得高于净资本的100%。 而随着近几年监管机构对金融领域的规范化整顿,以往资金找资产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同时随着去杠杆金融大环境的影响,未来资金成本可能逐步走高,也给消金公司带来一定资金压力,而一旦利差收窄(年化不超过36%的收益率),很可能将影响公司整体利润,资金成本的走高,对该行业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目前已经有至少有5家持牌消金公司宣布增资计划,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也为公司业务储备更多“子弹”,以便化解资金压力。
2)客群质量下沉,风控能力成业务发展瓶颈
消金企业的客群准入门槛相比传统银行较低,这意味着该群体的风险更难把控。数据显示,目前仅35%的人群有征信报告 ,大部分消费类贷款客户都是无信用卡无征信的“白户”,集中在中低收入家庭及个体工商户,因此消金公司在风险管控上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金融的核心,征信和风控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虽然近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的广发运用,着实给该行业的风险技术增色不少,但即便如此,企业还是无法摆脱行业现状的制约。
首先,平台之间信息不透明,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完善。数据不透明现象是该领域的痛点,一旦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多平台重复借贷、借旧还新等不良现象。
用最通俗的话解读专业财经问题,我是#聪明的投资者#的大哥——沉默的投资者。
消费金融公司不是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相比主要有三个不同点,一是不能吸收存款,二是只能发放小额消费借款(不含房产和汽车),三是借款利息相对较高。
消费金融公司当下的第一个主要痛点,是正常还款风险偏高。小额消费借款就意味着没有对应抵押物,钱花了谁也找不回来,尽管借款时也会审查资产状况和还款能力,但世事复杂,其风险比起常见的住房按揭贷款来说不知道高了多少。
消费金融公司当下的第二个主要痛点,是资金来源存在困难。大家都知道银行员工拉存款的痛苦,那么就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不能拉存款,只能靠股东资金、同业借款等来解决资金来源的公司,其痛苦有多么大。所以,至今市面上22家消费金融公司日子仍然不好过,也还没出现什么大鳄。
消费金融公司当下的第三个主要痛点,是竞争对手此起彼伏。这些对手很多并没有披着消费金融公司的外衣,但往往也在抢他们的生意,比如支付宝这伙人。
所以,消费金融前途远大,但眼下并不好做。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朱万平认为:
目前在消费金融领域,各大公司面临不少的机遇也面临不少的挑战。
痛点一:竞争加剧。这场看似平静的消费金融行业,实则暗潮涌动,各大玩家都时刻保持着对行业敏锐的嗅觉和警惕性。
去年底以来,从华融到捷信、招联、中邮到马上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更是密集增资,以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今年4月底,出行领域巨头滴滴悄然上线"滴水贷",正式打响入局消费金融第一枪;近日有消息称,手机厂商OPPO,目前正在国内悄悄组建金融事业部,准备进军消费金融。
如今,在消费金融这片万亿蓝海中,呈现巨头林立、百花齐放的格局。从以蚂蚁金服、苏宁金融、腾讯金融等为代表的互金头部平台,到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再到新型互联网企业,总有不断的前赴后继者,厉兵秣马鏖战消金大市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业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业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