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金融 >金融风险根源于 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金融风险根源于 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很多朋友对于金融风险根源于和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为什么要扩大金融业开放,如何开放

中国金融业终对外开放,日本金融业开放启示录

金融风险根源于 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编者按:金融业终对外开放!金融业关于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在金融行业即将开始新一轮对外开放之际,此前本号在港元保卫战中,讨论过有关金融开放的问题,金融行业无序开放或许会导致更多的风险。但是目前,又面临着必须推进改革开放的必要,所以,这也考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时刻。

前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高层表示,中国对外开放的举措应“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随后央行行长也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今天,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开征求意见,删除相关文件中删去关于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向单个中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作为战略投资者向单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及其关联

此前,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表示,“近年来,在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一些观点认为金融业开放势必会带来金融风险大幅提升,进而导致金融不安全,甚至金融危机。事实上,对外开放本身不是金融风险的根源,与之相反,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

回顾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历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进入中国,揭开了我国金融开放的序幕;1984年,批准成立第一家外资独资银行—珠海南通银行(澳门);1985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成立。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是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开始,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国允许外资参股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持股比例上限设为1/3,2012将该比例提升至49%。

1964年4月,日本成为IMF第8个会员国后,仍对资本的自由流动进行了许多限制措施。进入80年代后,日本贸易顺差剧增,为此美国通过贸易战的方式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并成立了“日元美元委员会”,从此日元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的金融市场也开始加快对外开放。

从英国金融大爆炸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金融开放进程看,虽然日本经历泡沫破裂,可是日本经济并没有拉美化,像丰田、索尼、佳能、尼康、东芝等品牌依然在全球保持着竞争力。因此,外资既非不可琢磨的妖魔机构,也不是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巨无霸。

中国金融相对开放的香港,外资也不是一手遮天,而且外资也面临着竞争,只是外资银行更具有竞争优势。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危机,一些著名的投资机构同样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市场对外资的开放并不是危机的根本原因,而是对外资的了解太少。

可以看到,被广泛认为金融开放不成功的日本,银行的控制权目前依然是本土企业居多。进入日本超过百年的花旗银行,在日本的经营权甚至几度反复,固然外资银行更具竞争力,但是金融本身有高度的本地化色彩,自古金融需要依赖本国的实体经济的良好运行,不然很容易导致泡沫和危机。

日本90年代金融机构破产数(个)数据来源:Analyst.ai

徐忠认为,“需要正确认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利与弊、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些观点认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弊大于利,本身不符合金融业的发展规律。事实上,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既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这个时候,管理改革预期就显得愈发重要。事实上,和1990年代日本的市场开放相比,中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这是目前和1990年代的日本具有的本质区别。

一般1980年代的广场协议被理解成是日本经济战败的重要象征性事件,然而很多人却忽视了日本和美国,于1990年代签署的日美金融服务协议,协议从年金资产的运用自由化、投资信托、欧洲日元债、证券市场等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由于日本经济当时出现的短暂企稳是建立在激增的财政刺激政策上,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国债动荡给日本带来了新的打击。

令人意外的是,从美国的角度而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正式控制日本金融体系的良好时机。但是,美国的资本在日本市场也没有生根、发芽和壮大,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不但没有实现美国式的收购兼并,反而不断在收购兼并中失败而撤资。

至今日本的银行和保险体系仍然深受收益能力的困扰,这样的架构也导致外资很难在日本获取传统业务的超额收益。根本上讲,问题并不在于金融市场的开放,而在于开放后能否打造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这有赖于设计者的逐步落实。

正如日本当年前川报告体现的那样,日本的精英阶层自身对日美贸易的不均衡也有主动调整的意愿和诉求,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也是通过改革促进国内体系的健康发展,然而日本的贸然行动却导致了失败的后果。

基于这样的担心,徐忠表示,“对外开放并不等于一放了之,而是结合自身改革目标,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断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从体制根源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日本金融开放的历史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每一个改革举措应针对现实里的具体的问题,做出最有选择。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只有最适却没有最佳,例如美国的金融体系也有不断的危机和救赎,从而进行周而复始的改革。

目前中国和日本明显不同的是,中国对自身的诉求有着清晰的认知。虽然同样面对美国不休止的压力,但是改革自身并非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改革开放措施的发动和落实就更具有可操作空间,对节奏的把握和掌控上更有主动权。中国目前银行业的外资占比还不到2.5%,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势在必行。

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下降数据来源:Analyst.ai

因此,改革的主要风险或者说主要矛盾并不在外资一端,而在于自身对改革红利的定位和实现方式上。化解一段时期以来积累的系统性矛盾是改革的目标,但如何利用好开放政策来建立更为强韧的金融体系才是改革最终极的追求。

二、金融风险理论有哪些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例: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车主按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则市场仅剩低于平均质量汽车道德风险表现:车主保险谨慎驾驶银行根据平均风险制订利率低风险项目由于本太高退市场仅剩愿意支付较高本高风险项目借贷市场道德风险三种具体表现形式:A、改变资金用途B、款能力借款隐瞒自款能力C、借款借入资金使用效益负责任

2、委托――代理理论金融机构并非总能够效筛选投资项目:1、由于存政府救援机制使金融机构具众理2、称激励惩罚机制

3、金融机构借款监督完全二、金融机构稳定性(脆弱性)理论根源于私信贷创造机构特别商业银行相关贷款者固经历周期性危机破产倾向周期性解释派代表物:明斯基周期性角度解释金融体系稳定孕育发展。借款公司按其金融状况三类:抵补性借款企业投机性借款企业庞兹借款企业。经济期持续繁荣2种贷款增认价格能再涨经济现萧条2种企业违约导致金融机构现支付危机。

三、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四大风险有哪些

1.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功能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具有松散、匿名、自由等特点,互联网的安全漏洞往往给互联网金融带来难以估量的安全风险。开放的网络通讯系统,神出鬼没难以预期的电脑黑客,不健全的网络监管制度和种种不成熟的身份识别技术和秘钥技术等一些列因素共同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使得大量的私人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被泄露出来,用于非法用途,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给个人隐私带来风险。此外,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大量借鉴了国外技术经验,同时也大量直接引进了国外的互联网金融软件系统。这样一来,就等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命脉握于外人之手,缺乏互联网金融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就缺乏互联网金融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必然不堪一击。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网络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的风险。网络金融业务和服务机构都具有显著的虚拟性。虚拟化的金融系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中的一切业务活动,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见面,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这使金融机构对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是大多数个人、企业客户对网络银行、电子商务采取观望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网络金融中的信用风险不仅来自服务方式的虚拟性,还有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而导致的违约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存在的一种风险类型,银行的流动性来自于银行存款和贷款,一旦银行的存款不足以支付贷款所需,就产生了流动性的不足,这种流动性不足根源于银行偿还能力的有限和取款数量的难以预期。银行流动性直接关乎银行的经营能力和信用,流动性不足将导致银行货币流通的缓慢甚至停滞,严重时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倒闭。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而导致的交易风险。互联网是一个全球信息交互的平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国界的金融平台,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差异,互联网交易双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规则很难达到完全一致,这就加剧了一些互联网金融的违规违法几率,从而诱发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刚刚起步,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如在网络金融市场准入、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因此,在采用bis后,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订经济合同就会面临在有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相当大的法律风险,容易陷入不应有的纠纷之中,使交易者面临关于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纵深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诸多风险,我们要做好完全的风险防范措施。

四、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原因

防范意识不强,是因为风险的评估不够,而且是对防范的措施没有充足的准备,因此造成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但是必须要巩固相关的知识来预防风险,当风险来临时,要根据所学的常识进行维护,进行改正,才能避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错误所产生的原因。

五、风险和危险源的区别和联系

1.定义不同: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物质、能量、设备、作业方式等,是事故的根源。而风险是指不确定的、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与其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之间的关系。从定义上看,危险源是风险的来源之一。

2.定位不同: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特定物质、能量或设备。而风险则是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可以是对某个危险源的评估,也可以是对某个作业或产品的评估。

3.防范方法不同:针对危险源的防范通常包括消除危险源、隔离危险源、降低危险源等措施。而针对风险的防范则包括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加强培训和监督等措施。

4.等级不同:危险源通常有较明确的等级和分类,如化学危险品等级、设备等级等。而风险则没有明确的等级和分类,通常根据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和控制。

总体来说,危险源是风险的来源,可通过消除危险源、隔离危险源等方式进行防范;而风险则是面临的具体不良后果和其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评估和控制。

六、什么是金融安全

1、金融安全(financialsecurity)指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2、金融安全是和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可用风险和危机状况来解释和衡量安全程度,同样也可以用安全来解释和衡量风险与危机状况。安全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小;反之,风险越大,安全程度就越低;危机是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危机就是严重不安全,是金融安全的一种极端。

七、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1、(1)国际经济失衡。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

2、(2)国际货币体系扭曲。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

3、(3)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