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携程金融服务商诺享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携程金融服务商诺享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美团IPO在即,而美团营收再度实现新高纪录,营收增速显著。,从过去三年的营收增速表现分析,2015年至2017年美团的营业收入已连续两年保持三位数增幅,至于2018年的营收水平,料比2017年实现同比大幅增长的态势。
至于美团收购摩拜的举措,虽然收购金额非常庞大,且只获得了100万用户的新增量,而155亿元所带来的平均成本非常高,看似一次亏本生意,但美团的核心管理层还是会考虑到这个问题,而时下的美团,不断获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构建出美团的生态链条,打造成美团的全方位生态链服务,这也是未来美团的发展目标,可以认为是一个具有长远性的战略布局。
目前看来,这一笔收购成本非常高,但是长远来看,可能会有更多的考虑,至于近年来持续实现高速增长的美团营收,美团也下了不少苦功,但美团IPO在即,收购摩拜应该会有全方位的考虑,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拼多多上市之际,就有记者质疑拼多多的获客成本不断上涨,会对未来用户增速造成极大影响。记者质疑的原因,就在于拼多多的获客成本从十数元猛涨至数十元。当时,拼多多创始人、董事长和CEO黄峥还认为是正常价格。
相比之下,美团收购摩拜的平均1.5万元获客成本简直匪夷所思!155亿元、100万用户、平均获客成本1.5万元……猛一看,美团的确是亏大了!虽然现在所有互联网企业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但这样的价格显然还是偏高了。
不过,也不能单从获客成本就认为美团收购摩拜是失败的,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收购摩拜之前,美团的处境很尴尬。外卖的主要竞争对手饿了么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后者以集团力量来推动饿了么发展。在打车业务上,美团也遭遇到不少困境,尤其是相关资质难以获得。至于旅游、机票等,也在与携程等老牌企业的对抗中处于下风。
因此,美团收购摩拜的初衷或许就是为了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纳入到自身的场景中,来强化自身的实力。美团认为,所有消费生活场景都涉及到出行需求,只是距离不同而已。当美团收购摩拜后,就能补上出行的最后一环,进而让美团的场景无懈可击。此外,摩拜的大量数据也具有开发、整合的价值。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摩拜严重的债务及远未盈利的特性等,会加大美团的资金压力。如果整合不顺利的话,对美团整体业务的推进、现金流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收购摩拜完全是去玩一把“双刃剑”!玩得好了,刺伤对手;玩不好,就会刺伤自己!至于天价的获客成本,相对于潜在的价值和美团的发展来说,似乎还真不算什么事儿了。
顺便一提的是,在目前美团披露的报表中只有摩拜4月的经营状况——不到一个月亏损近4.8亿元!扛着这样一个沉重的包袱前行,美团真能坚持下去吗?
或许就像老外说的:什么“共享经济”,分明就是“傻瓜经济”嘛!
确实,共享单车确实制造了一种经济模式,它比滴滴更加“傻”,几乎可以说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因此它根本就不是一种“经济”。但是它为什么能够生存呢?或者说它带来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所谓“共享经济”不过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产物,随着5G网络的发展,“共享经济”的红利就能凸显出来了,那时将是“共享经济”的收获期。
其次,美团收购摩拜,当然不是看中它摩拜的单车,也不是我们留在摩拜里的骑车数据,而是我们与物构建起来的“联系”。
美团上市,揭开了摩拜的盖子——巨亏,才是卖身的最大原因。
与收购时的新闻稿相比,摩拜的数据被严重夸大。收购时说,摩拜活跃用户2亿,实际上只有4800多万。
收购前说每天2000万次骑行,实际上只有800多万。
这两个数据,都严重夸大三五倍,可见互联网行业泡沫的严重性。
招股书同时揭示,摩拜4月亏损超4.5亿,这个太恐怖了。就几百万辆自行车,一个月都能亏这么多,这是什么样的亏钱效率?
就是这样一个严重的创业泡沫,为何却被精明的美团收购了?这是否会是王兴的败笔?
其实,美团做的好的业务,都是自己做起来的。当年和大众点评合并,事实上,大众点评现在影响力差了很多,日活只有2000多万了,还不如美团外卖日活的一半。
还有酒店服务,猫眼电影,都已经做到行业前列,都是美团自己做起来的。
美团收购摩拜,我认为是无奈之举。腾讯是双方大股东,美团做的很好,历史上也盈利过,只要停止继续开拓新业务,美团盈利一点问题没有。但是,摩拜,却根本看不到盈利希望。
腾讯,以及李斌,大概都熬不住了,一年亏几十亿,又没有新故事可以讲,眼看共享单车风口就过去了,资本着急,急欲出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携程金融服务商诺享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携程金融服务商诺享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